close
這個禮拜是第一場演講 主題為資訊計量
老師在做的事牽扯到學校間的排名 因此很容易成為箭靶
主要是探討各校的研究能量 國外也在做這件事 如上海交通大學 泰唔士報
上海交大評比的重點老師較不認同 因為著重於學校是否有諾貝爾獎得主
諾貝爾獎是多難的一份最高殊榮 有諾貝爾獎得主的學校實在是少之又少
因此 多半都無這樣指標 那這項起不形同虛設
泰唔士報的指標有一大特色放在同儕評審 peer review
很有特色沒錯 但可信度似乎有待加強 身分確認與一些弊端 似乎都還有待討論
我在想 設計這個指標的人可真是相信人性 因為只要是人 都會有一些劣根性
雖然同儕評審不是唯一標準 但 既然大家都知道有所疑議 為什麼還是有很多人相信它呢
可能是還是有它的公信力 或媒體操縱吧
老師發展了一套自己的指標 原則
1. 以客觀數據為主
2. 考慮長期累積的成果 加上短期研究的努力
通常指標好像都評估長期為主 短期較少人去注意
3. 強調研究品質
4. 規模 人數與總數不同
5. H指數 評估終身成就
6. 注重被引
很多人會因為名次在後對指標產生質疑 但覺得老師的指標是經過重重把關
尤其又將領域區分得很細 感覺是比較準確的
不管在哪項指標中 我們敬愛的母校 似乎離前面的名次有一大段距離
這該怎麼說呢 也不知道發生什麼事了 是政策上的問題 還是師生問題 環境問題
總之呢 同胞們 我們加油吧
全站熱搜